天天運勢

佛語禪心:佈施讓你更加富有!

《心經》說: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這裡說明觀音菩薩入定了,他大徹大悟了,悟了什麼呢?就是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空的,都是我們自我的執著,心被污染了,才以為一切都是實在的,只要悟入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空”,那麼人生的痛苦也就沒有了。

那麼,如何悟入一切存在的現象都是空的呢?就要有般若智慧。《心經》說的般若波羅蜜多被稱為“諸佛之母”,般若經典花了極大的篇幅來闡述六波羅蜜多的精義,

六波羅蜜成為大乘佛教所推行的修行法門。

《心經》說: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裡說的“菩提薩埵”就是“菩薩”,菩薩就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的意思。因為菩薩了悟般若實相,一切本空,他就會放下一切去度人利人,他沒有一切放不下的東西,正因為沒有一切放不下的個人牽掛,就不會再有什麼恐怖和煩惱,

離開了世間的顛倒夢想,最後走向涅槃的彼岸。

如何修行走向涅槃彼岸,把《心經》這段話反過來看:

涅槃就要遠離世間的顛倒夢想,遠離顛倒夢想就要沒有恐怖和煩惱,沒有恐怖和煩惱就要放下一切而沒有任何個人牽掛,放下一切而沒有任何個人牽掛,就是要做利他的大乘菩薩。菩薩要如何利他、實踐大乘之道呢?那就要實行六波羅蜜多。

六波羅蜜多就是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大乘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多,與舊有小乘佛教的修行相比,有三個重大的不同點:

以菩薩的理想代替舊有的阿羅漢;將舊有的戒定慧三學擴充增至六度──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與般若;波羅蜜法門更詳細的分析我們心靈修行境界不同的層次,

而以“佛地”為最高。

修行六度,最後就會覺悟“無所得”。觀音菩薩千手千眼,有求必應,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他就是修行六度的典範。正因為他修行六度,所以他就覺悟了一切均無所得。

《心經》說: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另外一個《心經》的版本,在“無智亦無得”後面加了一句“亦無不得”,就是說雖然一切都無得,卻又能夠一切都能得,這就是修行的結果。所得是永恆的佛性,佛性廣大無邊,故一切都能夠得到。也就是說當你一無所有的時候,你就一切都有。

縱觀六度,實際就是要我們消滅自我的執著,要消滅這種執著,就要放棄自我的一切,達到無我的境界。《心經》總結為“無所得”,一旦“無所得”,就會“無不得”,徹底解脫,從而悟入“五蘊皆空”,解脫一切苦難。佈施就是這樣一種拋棄小我,走向大我,進入無我從而覺悟“無所得”的一種重要修行方法。只要你肯無我的佈施,以致佈施到一無所有,那你就將永遠富有。

佈施波羅蜜多又稱佈施波羅蜜、檀那波羅蜜、陀那波羅蜜,或佈施到彼岸、施波羅蜜、佈施度無極。亦可譯為絕對完全的佈施,或佈施的完成。有財施、無畏施、法施三種。

太虛大師在《菩薩學處講要》提到,佈施是有多方面的。有高度的佈施,如施頭目腦髓身命的,曰內施;施田園家國財產的,曰外施;內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說惠舍生活資財不使人缺乏的,曰財施;以世間學問樂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導大眾的,曰法施;世上發生一種威脅人的生命或自由時,以種種方法使其消滅,保障一切令離怖畏的,曰無畏施。

佈施不僅僅就是你拿點錢救濟別人,佈施也是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沒有智慧,即使拿出錢施了人,也不一定有功德。佈施是修心,關鍵要看你的目的如何。一般來說,凡能犧牲自己,利益別人的,就是如法的佈施。如果你有錢,你把錢拋棄到大海,沒有任何人受益,你這不是佈施。佈施的前提是你要發菩提心,你想要救濟別人。從這個目的出發,你才開始加入了大乘菩薩修行的行列。以利他的菩提心去佈施,你將越來越富有。

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基本宗旨。什麼叫做慈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佈施是修慈悲心,若無慈悲心,雖然同樣是施捨,沒有慈悲心的施捨功德甚微,甚至沒有功德。若以金錢物件污辱被施者,則還有報應。嗟來之食,路人不受。是因為路人不受這種侮辱的緣故。

因此,佈施的重點在於發心,而金額的多少,還在其次。若是發心真切而力量不及,雖然錢少而功德卻是極大;若是缺乏真實的慈悲心,錢雖多而功德卻是很小。聶雲台在《保富法》中說:“必須要自己多培養慈悲心,常以利人濟物為做人處世的目標。如此則子孫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圓滿。”

佈施在修行上的功夫,就是修捨棄自我之心。正如聶雲台在《保富法》一開頭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眾生愛財如命,捨棄金錢,如割身肉。發了財的人,很難發佈施心的,所以他要保財就難了。發財不難,是因為一切財富都是他前世積德而來的,所以說命中有財一定會有財。還有一種靠偷扒搶劫等不法途徑,也算發財不難,只是這種發財是犯法,很快就會得到法律的嚴懲,就更加得不償失了。那麼,如何保財呢?一切身外之物,均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不僅身外之物帶不去,就是自己的身體也沒有權力能夠主宰的,也是帶不去的。佛教認為,還有帶得去的,就是“業”,“業”是你一生行為,善業投胎為善道,惡業投胎為惡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既然帶去的只有業,要想得到快樂,就只能放下一切,修捨棄之心。如果能夠修到佈施不求回報之心,那就是開始修出世之道了。即使以有所求之心修佈施,還是能夠讓自己永遠走在善道上的。

佈施重在一個“舍”字,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首先要捨得身外之物,漸漸連身內之物也能夠舍,到最後也就進入了無我的境界了。

不管是施捨身外之物,還是身內之物,都不要有所執著,不要企圖獲得回報,正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這就叫做無相佈施,只有無相佈施才能使人達到“無我”的境界。因為世人行施捨,心希果報,就是著相,一著相,其難以得到“無我”的境界,下輩子就只能享受所施捨的短暫福報,不能得到最終解脫。

《金剛經》說:

菩薩不應住色佈施,不應住聲、香、味、觸、法佈施,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這也就是無相佈施的道理。不住相佈施功德廣大如虛空,不可窮盡。

《月燈三昧經》說,佈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佈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二、舍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于佈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于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佈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佈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佈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九、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佈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從佈施達到忘我境界,《心經》所說“五蘊皆空”的境界也自然出現了。

般若禪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

感謝朋友們關注!祝您好運相伴每一天!

風水不是迷信,風水就在身邊,關注風水就是關注財運健康

達到無我的境界。《心經》總結為“無所得”,一旦“無所得”,就會“無不得”,徹底解脫,從而悟入“五蘊皆空”,解脫一切苦難。佈施就是這樣一種拋棄小我,走向大我,進入無我從而覺悟“無所得”的一種重要修行方法。只要你肯無我的佈施,以致佈施到一無所有,那你就將永遠富有。
佈施波羅蜜多又稱佈施波羅蜜、檀那波羅蜜、陀那波羅蜜,或佈施到彼岸、施波羅蜜、佈施度無極。亦可譯為絕對完全的佈施,或佈施的完成。有財施、無畏施、法施三種。

太虛大師在《菩薩學處講要》提到,佈施是有多方面的。有高度的佈施,如施頭目腦髓身命的,曰內施;施田園家國財產的,曰外施;內外兼施的,曰一切施。更有說惠舍生活資財不使人缺乏的,曰財施;以世間學問樂育人群,乃至以佛教善法化導大眾的,曰法施;世上發生一種威脅人的生命或自由時,以種種方法使其消滅,保障一切令離怖畏的,曰無畏施。

佈施不僅僅就是你拿點錢救濟別人,佈施也是要有智慧的。如果你沒有智慧,即使拿出錢施了人,也不一定有功德。佈施是修心,關鍵要看你的目的如何。一般來說,凡能犧牲自己,利益別人的,就是如法的佈施。如果你有錢,你把錢拋棄到大海,沒有任何人受益,你這不是佈施。佈施的前提是你要發菩提心,你想要救濟別人。從這個目的出發,你才開始加入了大乘菩薩修行的行列。以利他的菩提心去佈施,你將越來越富有。

佛教是大慈大悲的宗教,慈悲是佛教的基本宗旨。什麼叫做慈悲?願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願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佈施是修慈悲心,若無慈悲心,雖然同樣是施捨,沒有慈悲心的施捨功德甚微,甚至沒有功德。若以金錢物件污辱被施者,則還有報應。嗟來之食,路人不受。是因為路人不受這種侮辱的緣故。

因此,佈施的重點在於發心,而金額的多少,還在其次。若是發心真切而力量不及,雖然錢少而功德卻是極大;若是缺乏真實的慈悲心,錢雖多而功德卻是很小。聶雲台在《保富法》中說:“必須要自己多培養慈悲心,常以利人濟物為做人處世的目標。如此則子孫可享幸福。可保十分的圓滿。”

佈施在修行上的功夫,就是修捨棄自我之心。正如聶雲台在《保富法》一開頭說:“發財不難,保財最難。”眾生愛財如命,捨棄金錢,如割身肉。發了財的人,很難發佈施心的,所以他要保財就難了。發財不難,是因為一切財富都是他前世積德而來的,所以說命中有財一定會有財。還有一種靠偷扒搶劫等不法途徑,也算發財不難,只是這種發財是犯法,很快就會得到法律的嚴懲,就更加得不償失了。那麼,如何保財呢?一切身外之物,均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不僅身外之物帶不去,就是自己的身體也沒有權力能夠主宰的,也是帶不去的。佛教認為,還有帶得去的,就是“業”,“業”是你一生行為,善業投胎為善道,惡業投胎為惡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因此,既然帶去的只有業,要想得到快樂,就只能放下一切,修捨棄之心。如果能夠修到佈施不求回報之心,那就是開始修出世之道了。即使以有所求之心修佈施,還是能夠讓自己永遠走在善道上的。

佈施重在一個“舍”字,捨得捨得,不捨不得。首先要捨得身外之物,漸漸連身內之物也能夠舍,到最後也就進入了無我的境界了。

不管是施捨身外之物,還是身內之物,都不要有所執著,不要企圖獲得回報,正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說:“于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這就叫做無相佈施,只有無相佈施才能使人達到“無我”的境界。因為世人行施捨,心希果報,就是著相,一著相,其難以得到“無我”的境界,下輩子就只能享受所施捨的短暫福報,不能得到最終解脫。

《金剛經》說:

菩薩不應住色佈施,不應住聲、香、味、觸、法佈施,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這也就是無相佈施的道理。不住相佈施功德廣大如虛空,不可窮盡。

《月燈三昧經》說,佈施乃破慳貪之前陣,入道之初門。菩薩行能此者,則獲十種利益也:

一、降伏慳吝:謂修菩薩行者,若能佈施,則慳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復萌動矣。

二、舍心相續:謂修菩薩行者,行于佈施,財雖匱乏,而喜舍之心,無有間斷也。

三、同其資產:謂修菩薩行者,施心無量,觀諸眾生,與己無異,所有財產,平等受用,無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謂修菩薩行者,于一切財物,常行惠施,心無吝惜,則當來果報,必生豪富之家,財寶具足,受用無矣。

五、生處施心現前:謂修菩薩行者,此生既能行於佈施,則感後世隨其所生之處,而他人施與之者,皆無慳吝之心矣。

六、四眾愛樂:謂修菩薩行者,既能常懷惠施,無所慳嫉,則四眾之心,常生愛樂,而無嫌恨也。

七、入眾不怯:謂修菩薩行者,既能佈施,而為四眾之所愛樂,故入大眾之中,自無畏怯之心也。

八、勝名流布:謂修菩薩行者,能無所求而行佈施,則人多稱讚,勝妙名聞,流布遐邇也。

九、手足柔軟:謂修菩薩行者,好行佈施,濟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軟,相好圓滿之報也。

十、不離知識:謂修菩薩行者,自初發心行施以來,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善知識等,獲聞法要,未嘗遠離也。

從佈施達到忘我境界,《心經》所說“五蘊皆空”的境界也自然出現了。

般若禪

捨得捨得,不捨不得。

感謝朋友們關注!祝您好運相伴每一天!

風水不是迷信,風水就在身邊,關注風水就是關注財運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