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花語:菩提樹花語是什麼?
我國佛教禪宗所著的古詩中有這麼幾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意思是交人不要妄想執著,才能明心見性,自證菩提。今天為大家帶來的就是這詩句中出現的菩提樹,
菩提樹的花語:夫婦之愛,白頭偕老
菩提樹,在不同的國度裡因為人民的一些風俗不同,而賦予了它不同的花語,在中國,菩提樹象徵的是夫婦之愛,白頭偕老這一花語,而在印度,它的花語則是覺悟、智慧,
別名:沙羅雙樹,阿裡多羅,印度菩提樹,黃桷樹,思維樹,畢缽羅樹,覺樹
菩提樹樹姿美觀,葉片綺麗,是一種生長慢、壽命長的常綠風景樹。幼苗期盆栽很有觀賞價值,常用來點綴會客廳、書房。菩提樹不僅身世豐富,且實際用途十分廣泛。它樹幹粗壯雄偉,樹冠亭亭如蓋,既可做行道樹,又可供觀賞;葉片心型,前端細長似尾,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
菩提樹釋義
“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開悟,突入徹悟途徑,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等。在英語裡,“菩提樹”一詞為peepul、Bo-Tree或Large-Tree等,均有寬宏大量,大慈大悲,明辨善惡,覺悟真理之意。而在植物分類學中,菩提樹的拉丁學名為Ficus religosa,有神聖宗教之意。據《大唐西域記》佛陀成道後,在菩提樹下踱步七日,
菩提本無樹
神秀,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唐高祖武德年間在洛陽受戒。五十歲時嗣禪宗五祖弘忍,曆六年,升為上座僧。弘忍卒後,移住江陵當陽山玉泉寺,開禪宗北宗一派。卒諡大通禪師。
唐朝初年,他與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說: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裡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慧能(後來稱禪宗六祖)對寫了這麼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裡作了引伸而來的吧!
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意思說:身是覺悟的根本(菩提是覺悟的意思,以前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覺悟成佛,後世便將此樹稱為菩提樹),心像明鏡一樣,能照萬物。物象來時,鏡不增加,物象去時,鏡不減少。這裡的“身”和“心”,實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為了符合詩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慧能(後來稱禪宗六祖)對寫了這麼一首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流傳甚廣,所以後世許多人都認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什麼菩提樹,其實是人們誤解了他的本意,菩提樹不僅存在,而且又名思維樹,是一種桑科榕屬常綠大喬木。慧能所寫的“菩提本無樹”這一詩句,大概是從佛家理論“四大皆空”裡作了引伸而來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