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耳順之年是多少歲?
耳順亦稱作耳順之年,是指個人的修行成熟,沒有不順耳之事。是聽得進逆耳之言,詈罵之聲也無所謂,無所違礙於心。像我們常用而立之年來說一個人已經三十歲,那麼耳順之年說的是一個人已經幾歲了呢?“耳順之年”出自哪裡呢,
人到了六十歲又稱花甲之年,舊時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為紀年,六十年為一花甲,亦稱一個甲子。
這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六十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
“耳順之年”相關語錄
鄭玄注曰:“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說聽人所言,能懂得隱涵于言辭之內微妙的意旨,言辭之外尚未說出的深意。
南北朝皇侃《論語義疏》引李充雲:“耳順者,聽先王之法言,則知先王之德行,從帝之則,莫逆於心。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其說同鄭玄義。
劉寶楠《論語正義》曰:“聞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則知言之學,可知人也。”概括三家言,解釋的意義相同。俗話所說,聽人聽聲,鑼鼓聽音,能知曉話語之間的深刻涵義,不少聰明人都可以做得到,未必需要到六十了才修養達致這樣的境界。
清焦循《論語補疏》曰:“耳順即舜之察邇言,所謂善與人同,樂取於人以為善也。順者,不違也。舍己從人,故言入於耳,隱其惡,揚其善,無所違也。學者自是其學,聞他人之言,多違於耳。聖人之道,一以貫之,故耳順也。”以舜之察邇言具體事例說孔子此句。舜帝能明瞭淺近的言辭中所蘊涵的深義。所謂善與人同,說的是能以一己所持的正確意見不排斥他人的正確意見,
有的學者很看重自己所學,堅持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聽到他人的言論,既不能善與人同,又不能擇其善而揚之,更不能見其錯誤而隱蔽之就會逆耳違心,聽不進去。而聖人所持的道理,是普遍性的規則,要一以貫之,無論什麼話都能聽進去,隱惡揚善,曉暢通貫,這就是耳順。焦循這樣解釋,自然與鄭玄所說不同。
劉寶楠《論語正義》曰:“焦此義與鄭異,亦通。”我以為是為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