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養生觀
佛教在我國是第一大教,我們身邊信佛的人很多,
佛教對於中國來說,其實是舶來品,但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它的宗旨是以修心為主。所以講中國的精神養生,不能不講佛教的精神養生。佛教經典中經常讚歎佛陀安詳從容、充滿智慧,
佛教對於中國來說,其實是舶來品,但是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它的宗旨是以修心為主。所以講中國的精神養生,不能不講佛教的精神養生。佛教經典中經常讚歎佛陀安詳從容、充滿智慧,平時我們去寺廟的時候,
佛教認為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要素組成,一切眾相皆是虛妄。身體也不過是假合之身,其中膿血夾雜,七竅不淨,整個是“臭皮囊”。如果四大不調,還會生病。佛教認為病痛纏身,是不能安心修道的,所以應該具有健康體魄,以“借假修真”。《法句經》說:“惡生於心,
徹底淨化自心,清除一切粗細煩惱的污染和無明的遮蔽,令心識本具的清淨光明像烈日驅散陰雲般朗然顯現,從而解脫一切痛苦,獲得圓滿的自我實現,是佛教所有修證法門的核心。佛教認為自淨其心、自淨其意,才是最徹底的精神養生。
佛家的修習禪定就是一種主動調攝自心而達到特殊心理狀態的養生方法,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在修習禪定過程中,尤其是深入正定以後,隨著意念和情緒活動的放鬆、停息,可以使人精神上的緊張和壓力得到緩解,使被緊張和壓力導致惡化的生理機能得到自行調整,從而產生健身效果,一些以精神緊張和心理壓力為主因的疾病可能會逐漸自行痊癒。
佛教講的養生,並不是僅僅指自己的生命,還包括他人和其他的生命。修煉大乘佛法發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七支發心法,其中第一條就是知母心。大乘佛法講的是利益眾生,自渡渡他。現世的眾多生命,不管你認識不認識,都始終要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人不應該僅僅重視自己的幸福安樂,還應該把一切生命看作自己的母親一般去愛護、尊重、善待,只有從眾生的解脫中獲得大樂,才是真正目標。不能只追求個人解脫,還要發起為了一切眾生修行的信念,向最後成佛之路邁進。
對於信佛之人來說,佛教養生觀可謂是心中的至寶。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各種養生觀大致的本意都相差無幾,只是需要我們怎麼去理解,以何種方式理解。
若想瞭解更多佛學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
佛教講的養生,並不是僅僅指自己的生命,還包括他人和其他的生命。修煉大乘佛法發菩提心很重要的一個方法就是七支發心法,其中第一條就是知母心。大乘佛法講的是利益眾生,自渡渡他。現世的眾多生命,不管你認識不認識,都始終要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人不應該僅僅重視自己的幸福安樂,還應該把一切生命看作自己的母親一般去愛護、尊重、善待,只有從眾生的解脫中獲得大樂,才是真正目標。不能只追求個人解脫,還要發起為了一切眾生修行的信念,向最後成佛之路邁進。
對於信佛之人來說,佛教養生觀可謂是心中的至寶。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可以發現各種養生觀大致的本意都相差無幾,只是需要我們怎麼去理解,以何種方式理解。
若想瞭解更多佛學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