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你應該注意了
每年的9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進入“秋分”節氣。
一是按我國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為四季開始劃分四季,秋分日居於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二是此時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此日同“春分”日一樣,“秋分”日,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此日後,陽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晝短夜長。
我國古代將秋分分為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秋天到,溫度濕度已經發生了微妙變化,相對而言,我們的飲食也得跟著調整。秋燥開始,梨、荸薺該被擺上抗燥檯面啦。
常言道“秋燥”,因為“秋有夏火之餘氣,故多見溫燥;又有近冬之寒氣,故有時亦見涼燥”。其實大家也不必忙著區分自己是哪種燥,但凡到秋天,很多人都會感覺到皮膚乾燥,口乾舌燥。而秋季防“秋燥”,通過飲食防治是最好的辦法。
宜:梨子潤肺宜多吃
預防秋燥的基本飲食原則便是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
水果重以梨、甘蔗為首選,其次,像荸薺、香蕉等也是良好的潤燥之物。不過,楊小紅提醒,如果你本人容易拉肚子的話就不宜多吃上述水果。
預防秋燥還可以吃一些具有滋陰潤肺、養肺生津作用的藥物或食物,如用沙參、麥冬、百合等做粥或湯,還可服用麥冬百合銀耳湯、銀耳鮮藕湯、冰糖煮梨水、菊花麥冬泡茶,白木耳或黑木耳燉冰糖,
忌:熱補人參、羊肉
另外,秋季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你可別在秋季過多地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如羊肉、狗肉、人參、鹿茸、肉桂等,否則極易加重秋燥。
此外,秋季進補還應因人而異,因此,對於身體虛弱、患有慢性疾病的朋友,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辨證進補,以達事半功倍之效。
若想瞭解更多佛學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