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西遊記》中的14個佛教知識!
1/唐朝的第一宗教是佛教嗎?
由於《西遊記》的神話故事,
2/為什麼佛教在出現的幾百年內都沒有經典?
佛教的教義就是佛陀的思想,這些交易最初是口傳的。為了便於記憶,一開始是採取偈頌的形式,後編集為由經、律、論組成的“三藏”。直到佛祖釋迦牟尼死後幾百年,他的思想才用文字記錄下來。在此之前,由於口口相傳會出現各種錯誤或者誤解,佛教已經出現了幾個不同的教派,
3/“八戒”是和尚的戒律嗎?
在古典名著《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形象深入人心。他原本是天蓬元帥,唐僧根據佛教經典中的“八戒”為其取名。那“八戒”指的都是那些呢?八戒並不是僧侶的戒律,
4/“觀音菩薩“為何又稱”觀世音菩薩“?
我們日常所說的“觀音菩薩“,又經常被人稱作“觀世音菩薩”。這是何故呢?觀音菩薩是佛經中的一位菩薩。佛教由印度傳入中國,大量的梵文佛經也被眾多信徒翻譯為中文,其中觀音菩薩便是由梵文意譯過來的。其實,它最初的譯名正是觀世音菩薩。到了唐初,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名字中的“世”字,才諱略稱作觀音菩薩。
5/“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
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終於大徹大悟,超脫了輪回和生死,成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釋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釋迦牟尼不僅是釋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6/為何稱禪林住持為“方丈”?
在《西遊記》等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見將禪林寺廟的住持或是出家的師父稱作“方丈”。這個名字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古時印度寺廟的僧人大多住在一起,而僧房大多是一丈四方之室,故稱之為“方丈室”,後來便慢慢演化為指住持的居室,而今天就成了對禪林住持或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也就是說,唐朝時期應該還沒有方丈。
7/“三寶殿”是什麼?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那三寶殿是什麼地方呢?三寶殿是佛教用語。三寶即佛、法、僧;三寶殿就是佛、法、僧的主要活動場所。佛是指佛像代表的神佛,法是指佛教經典,僧是指僧侶。三寶殿就是指舉行佛教活動的的場所,如大雄寶殿;法就是存放經卷的藏經閣;僧是指僧侶休息的禪房。上述三個地方都是重要的佛教重地,閒雜人等都不得入內。所以,沒有重大的事情不能進入三寶之地,“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漸漸成為習語。
8/佛教的出家人為什麼叫“和尚”?
“合”即忍耐和順從的意思,是佛教教義的核心。佛教認為,人間一切的痛苦,如生、老、病、死,都是來源於人的各種欲望;為了超脫這種痛苦,必須清除這種欲望。佛教反對鬥爭,主張修行,忍受痛苦,調和鬥爭,而“合”就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佛教僧侶與世無爭,終身修行,就是崇尚“合”的人。和尚的意思,就是“以合為尚”,即崇尚和諧。
9/和尚為何要吃素?
我們一直以為,和尚吃素理所當然是佛經的要求。其實不然,和尚最初是可以吃肉的。佛經中的禁葷——念作“熏”,意為氣味熏人的蔬菜如大蒜、蔥等。我們如今說的肉,在佛經中稱作“腥”。事實上,和尚不准吃肉,是由南朝梁武帝蕭衍最早從“不殺生”的觀點演化出來的規定。這是一個篤信佛教、嚮往出家的皇帝。他認為,經書中的“戒殺生”,必須是在戒吃肉的環境下才能從根本上實行。所以,他下旨提倡全民吃素,並規定和尚不准吃肉。就連祭祀祖宗的供品,也改成了麵粉做的“豬肉”。另外,現在和尚不吃肉也是根據情況而定的。比如大乘佛教是什麼肉都不能吃,而小乘佛教其實在一些條件下允許吃肉。就是現在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裡,和尚還都是可以吃肉的。
10/“葷”是指肉食嗎?
“葷”最初其實是指蔬菜。通常認為“葷”是指肉食,葷菜指的就是用肉類做成的菜;實際上,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誤會。“葷”和肉無關,“葷”指的是有刺激性氣味的蔬菜,經常說的“五葷”包括大蒜、小蒜、蔥、韭菜、興蕖。佛教徒禁止吃葷,就是指的這些有特殊味道的東西。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吃過這類食物的時候,嘴裡會有刺激性的味道,然後再誦經或者祈禱,會對神明不敬。之所以會將葷誤認為肉類,是因為戒葷作為佛教的戒律,在傳到中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些演變。出家人禁止吃肉,而其他人發現和尚不吃肉,由得知他們“戒葷”,便將肉和葷聯繫起來,時間長了就成了普遍接受的習慣。
11/“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惡貫滿盈、罪無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惡”指的是什麼呢?有不少人以為是“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這就大錯特錯了。在現代漢語中,成語“十惡不赦”中的“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國古代的刑罰律令中,“十惡不赦”中的“十惡”卻是實有所指的。“十惡”最初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10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作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是出現在《齊律》中,當時稱為“重罪十條”。《齊律》曰:“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重罪十條”把以上10條罪行稱為“十惡”,並且規定絕不赦免。到了隋唐,經過隋代《開皇律》與唐代《唐律疏議》的進一步修訂,就正式形成了“十惡不赦”的罪名說法。
12/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什麼是“浮屠”?
“浮屠”是“佛陀”的別稱,這個別稱的出現源於不同的音譯,這個詞在梵文中寫作“Buddha”,簡稱“佛”。“浮屠(佛陀)”的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凡是自身達到大覺悟、幫助他人覺悟、修行達到圓滿的人,都可以成為“浮屠”,即佛。而勝造七級浮屠中的“浮屠”並不是佛的意思,它是來源於一個翻譯的錯誤,將“佛塔”一詞錯誤地也音譯為了“浮屠”,所以佛塔也被稱作浮屠了。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救人一命,勝於建七層佛塔。在佛教教義中,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13/“九泉”為什麼指陰間?
“九泉”並不是指9處泉水,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很深的泉”;而是泛指很深的地方。這個詞是由古代的勞動人民打井的經歷得來的。在打井打到很深的地方時,會打出泉水。由於井底有一些泥土,在泉水剛開始湧出的時候呈現黃色,就被稱作“黃泉”。當時的人們認為,陰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所以黃泉就成了陰曹地府的代名詞。“9”是最大的個位數字,在古代是“很、極、最”的意思,兩個詞結合就是“最深的黃泉”,於是“九泉”就成為了陰間的象徵。
14/看破紅塵的“紅塵”指什麼?
在漢朝作家班固的《兩都賦》中,有這樣的句子,“闐城溢郭,旁流百里,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在這裡是形容大城市的鬧市區飛舞的煙塵。所以,古時把繁華熱鬧的地方比作紅塵。久而久之,這種比喻的意義日漸寬泛,因為繁華熱鬧的地方多與紛爭於享樂有關。而出家的人都說自己“看破紅塵”,一般就是指看破了繁華的人世。
溫馨提示:
若你覺得最近自己做事不順,老遇麻煩,運勢不詳類似的情況,
5/“釋迦牟尼”是什麼意思?
佛祖釋迦牟尼原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終於大徹大悟,超脫了輪回和生死,成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釋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釋迦牟尼就是“釋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釋迦牟尼不僅是釋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6/為何稱禪林住持為“方丈”?
在《西遊記》等小說和影視作品中,我們常見將禪林寺廟的住持或是出家的師父稱作“方丈”。這個名字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原來,古時印度寺廟的僧人大多住在一起,而僧房大多是一丈四方之室,故稱之為“方丈室”,後來便慢慢演化為指住持的居室,而今天就成了對禪林住持或師父的尊稱,俗稱“方丈”或“方丈和尚”。也就是說,唐朝時期應該還沒有方丈。
7/“三寶殿”是什麼?
俗話說:“無事不登三寶殿。”那三寶殿是什麼地方呢?三寶殿是佛教用語。三寶即佛、法、僧;三寶殿就是佛、法、僧的主要活動場所。佛是指佛像代表的神佛,法是指佛教經典,僧是指僧侶。三寶殿就是指舉行佛教活動的的場所,如大雄寶殿;法就是存放經卷的藏經閣;僧是指僧侶休息的禪房。上述三個地方都是重要的佛教重地,閒雜人等都不得入內。所以,沒有重大的事情不能進入三寶之地,“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漸漸成為習語。
8/佛教的出家人為什麼叫“和尚”?
“合”即忍耐和順從的意思,是佛教教義的核心。佛教認為,人間一切的痛苦,如生、老、病、死,都是來源於人的各種欲望;為了超脫這種痛苦,必須清除這種欲望。佛教反對鬥爭,主張修行,忍受痛苦,調和鬥爭,而“合”就是修行的根本方法。佛教僧侶與世無爭,終身修行,就是崇尚“合”的人。和尚的意思,就是“以合為尚”,即崇尚和諧。
9/和尚為何要吃素?
我們一直以為,和尚吃素理所當然是佛經的要求。其實不然,和尚最初是可以吃肉的。佛經中的禁葷——念作“熏”,意為氣味熏人的蔬菜如大蒜、蔥等。我們如今說的肉,在佛經中稱作“腥”。事實上,和尚不准吃肉,是由南朝梁武帝蕭衍最早從“不殺生”的觀點演化出來的規定。這是一個篤信佛教、嚮往出家的皇帝。他認為,經書中的“戒殺生”,必須是在戒吃肉的環境下才能從根本上實行。所以,他下旨提倡全民吃素,並規定和尚不准吃肉。就連祭祀祖宗的供品,也改成了麵粉做的“豬肉”。另外,現在和尚不吃肉也是根據情況而定的。比如大乘佛教是什麼肉都不能吃,而小乘佛教其實在一些條件下允許吃肉。就是現在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裡,和尚還都是可以吃肉的。
10/“葷”是指肉食嗎?
“葷”最初其實是指蔬菜。通常認為“葷”是指肉食,葷菜指的就是用肉類做成的菜;實際上,這是一種長期形成的誤會。“葷”和肉無關,“葷”指的是有刺激性氣味的蔬菜,經常說的“五葷”包括大蒜、小蒜、蔥、韭菜、興蕖。佛教徒禁止吃葷,就是指的這些有特殊味道的東西。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吃過這類食物的時候,嘴裡會有刺激性的味道,然後再誦經或者祈禱,會對神明不敬。之所以會將葷誤認為肉類,是因為戒葷作為佛教的戒律,在傳到中國的時候發生了一些演變。出家人禁止吃肉,而其他人發現和尚不吃肉,由得知他們“戒葷”,便將肉和葷聯繫起來,時間長了就成了普遍接受的習慣。
11/“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常用來形容惡貫滿盈、罪無可恕之人。那其中的“十惡”指的是什麼呢?有不少人以為是“吃喝嫖賭抽,坑蒙拐騙偷”,這就大錯特錯了。在現代漢語中,成語“十惡不赦”中的“十惡”並非實指,而是泛指重大的罪行。但是,在我國古代的刑罰律令中,“十惡不赦”中的“十惡”卻是實有所指的。“十惡”最初是佛教中的一個用語,指10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作為古代刑法中的罪名,最早是出現在《齊律》中,當時稱為“重罪十條”。《齊律》曰:“列重罪十條: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惡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義,十曰內亂。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重罪十條”把以上10條罪行稱為“十惡”,並且規定絕不赦免。到了隋唐,經過隋代《開皇律》與唐代《唐律疏議》的進一步修訂,就正式形成了“十惡不赦”的罪名說法。
12/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什麼是“浮屠”?
“浮屠”是“佛陀”的別稱,這個別稱的出現源於不同的音譯,這個詞在梵文中寫作“Buddha”,簡稱“佛”。“浮屠(佛陀)”的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凡是自身達到大覺悟、幫助他人覺悟、修行達到圓滿的人,都可以成為“浮屠”,即佛。而勝造七級浮屠中的“浮屠”並不是佛的意思,它是來源於一個翻譯的錯誤,將“佛塔”一詞錯誤地也音譯為了“浮屠”,所以佛塔也被稱作浮屠了。這個成語的意思,就是救人一命,勝於建七層佛塔。在佛教教義中,拯救人的生命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13/“九泉”為什麼指陰間?
“九泉”並不是指9處泉水,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很深的泉”;而是泛指很深的地方。這個詞是由古代的勞動人民打井的經歷得來的。在打井打到很深的地方時,會打出泉水。由於井底有一些泥土,在泉水剛開始湧出的時候呈現黃色,就被稱作“黃泉”。當時的人們認為,陰曹地府在很深的地下,所以黃泉就成了陰曹地府的代名詞。“9”是最大的個位數字,在古代是“很、極、最”的意思,兩個詞結合就是“最深的黃泉”,於是“九泉”就成為了陰間的象徵。
14/看破紅塵的“紅塵”指什麼?
在漢朝作家班固的《兩都賦》中,有這樣的句子,“闐城溢郭,旁流百里,紅塵四合,煙雲相連”,在這裡是形容大城市的鬧市區飛舞的煙塵。所以,古時把繁華熱鬧的地方比作紅塵。久而久之,這種比喻的意義日漸寬泛,因為繁華熱鬧的地方多與紛爭於享樂有關。而出家的人都說自己“看破紅塵”,一般就是指看破了繁華的人世。
溫馨提示:
若你覺得最近自己做事不順,老遇麻煩,運勢不詳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