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鯖錄》載:“李廣兄弟射于宜人之北,見臥虎焉,射之,一矢即斃,斷其虎頭為枕,示服猛也。又雲:鑄銅像其形,為溲器,謂之虎子,示厭辱之。”這個“虎子”,到了唐朝因為李淵的祖父叫李虎,為了避諱,就稱作“馬子”了。然而勇猛的李廣,卻無奈地在霸陵尉那裡受辱了。雖然當時實行宵禁制度,但就從李廣的隨從通報說是“故李將軍”來看,這種宵禁也不是十分嚴厲的,不然他也不會去碰那個釘子。然而值班的霸陵尉喝醉了,他的小人本性,促使他對這個權勢圈子以外的人,採取狗眼看人低的態度。這時他如果真堅持原則,
李廣家世代為將,在漢文帝時他就在與匈奴的蕭關之戰中嶄露頭角,漢文帝對他的評價是:“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漢景帝時,在平定七國之亂中,他也立下大功,梁王還授予了他將軍印。但由於漢景帝和梁王的矛盾,對他就“賞不行”,白乾了!以後漢武帝時與匈奴大戰,雖然“匈奴畏李廣”,但漢武帝似乎更願意和自家人一起玩遊戲,自從他寵倖了衛子夫,
打開歷史的棺材蓋,總有新的發現,讀《李將軍列傳》,不僅讓人對李廣死後“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的描寫大為感歎;而且讀到李廣的兒子李敢,日後也立了軍功,但想起父親的不公平遭遇,就發恨擊傷了衛青,衛青雖然沒敢說什麼,但他的外甥霍去病卻在一次一起陪漢武帝打獵時,找機會射殺了李敢,漢武帝還幫霍去病對外宣稱說,李敢是被鹿觸殺的。讀到這裡也不禁令人唏噓氣短。
所以辛棄疾說:“莫射南山虎,直覓富平侯。”有沒有射虎的能耐又有什麼關係呢?能不能得到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自己能夠掌握的決定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