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寐以求VS恐懼之夢
我國留下來“夢寐以求”的成語,是指做夢都在追求非常渴望的美好事情。但是我們的生活中卻會發現,夢中出現的也許是不愉快的事。
筆者從十歲開始一再重複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夢。記得初中二年級的時候,我下午乘學校班車回家,十字路口突然發生交通事故,汽車轉彎急刹車未成,重重撞在馬路邊上,包括我在內的好幾個學生受了傷。後來,我接連好幾次在夢中出現“車上遇難”的情節。上高中和大學期間,我學會了開汽車,雖然像這樣的夢很少發生了,可直到現在,我每年總會做幾次內容相近、令我反感的“消極夢”。
做這樣的夢,似乎違背了精神科大師佛洛德關於夢就是“實現個人願望的理論”。我遭遇車禍絕不是我的願望,應該說是我有生以來的恐懼。於是我詳細琢磨精神心理學的細節,包括上世紀20年代關於“快感原則的彼岸”,上世紀30年代“弗氏生與死之本能”等學說,特別是西班牙學者達利先生與佛洛德見面的直接影響。我開始領會,人類的心境全是快樂原則,夢到的情節可能是一種恐懼的表現,也正是自己在避免不愉快、追求快樂的事情上不夠圓滿。
達利既是畫家又是作家,他被佛洛德看作是一位“強壯、帶狂妄眼神,確實具備天賦技巧的西班牙人。”達利對戰爭精神病患者的做夢解釋,
同樣的事情,經常出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比如單位年終開會時被領導叫起來指責工作有漏洞,
“人類不僅有追求快樂的性質,也具有追求不愉快的性質,不是嗎?”佛洛德曾經使用這樣一個假設來劃分人的本能和自我之間的糾葛。至此,我們能夠理解,心理學潛意識的釋夢學說並不神秘,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而需求是愉快的,不愉快感覺應該是自己需求的提前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