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風水文化 » 風水化解

福州古城的建築風水說,你知道其中的奧秘嗎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很相信風水的一個國家,無論是合婚還是建造房子,建城都有自己一套風水理論的,目的就是營造人與自然的平衡,適應。那麼本期的建築風水帶你去瞭解福州古城城址選擇建築與風水。聽聽福州古城這樣的一個風水寶地的風水說法。

一、福州城址選擇與風水中國古代人們對城址的選擇十分慎重,認為它是未來事業興旺與否的關鍵,關係到族人和國家的前途與命運,必須作為頭等大事,集中全族人的智慧,由最高領導者作出決定。《詩經》中《大雅·公劉》篇就記述周朝祖先公劉,約在西元前十五世紀,率領族人遷居陝西旬邑縣選址建城的經過。

全詩大意是:公劉登山察看地形,見山崗之南百泉流過,平坦可居。在這片平原上,北有高大的山阻擋北方寒流,南面遠處朝山,有險可據,東西兩側耳山蜿蜒起伏,山環水繞,水土完好,

可避水災、禦乾旱、防戰亂,適宜耕種,憑險防守,是建都立邑的好地方。於是公劉就決定遷族人于此,為周族的繁榮昌盛奠定良好基礎。

福州古城始建于漢朝初年。當時閩越王無諸助劉邦建立漢朝後,在福州建冶城。冶城舊址在今鼓屏路一帶。這裡北有森林茂密的越王山,因它像屏風一樣擋住北面寒氣,又稱屏山。其東麓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無諸即選此築城。該地山環水繞,百泉彙集于池,傳說歐冶子在此鑄劍,故稱歐冶池。池面十幾裡,四周林木繁盛,土地肥沃,既可防洪澇,又可灌溉周圍田地。冶城具體方位大致南至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北至屏山,以歐冶池為中心,四面環山,東面今七星井一帶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種。

冶城建立後,閩越國即禁止在屏山樵采,保持樹木水源,使屏山成為冶城風水寶地。

元代薩天錫有《越王山》詩為證:“越王故國四圍山,雲氣猶屯虎豹關。銅獸暗隨秋露泣,海鴉多背夕陽還。一時人物風塵外,千古英雄草莽間。日暮鷓鴣啼更急,荒苔野竹雨斑斑。”

①詩中雖然充滿懷古悲涼之情,卻客觀上記述了前人重視城市風水,使城市居民有良好的生態環境。
無諸在此風水寶地建城後,閩越國發展很快,到漢武帝時,閩越王郢仗著國力強盛舉兵圍東甌、攻南海,向東北、西南擴張,嚴重威脅漢朝的集權統治。20年後,東越王餘善舉兵反漢。漢武帝于元封元年(西元前110年)派兵平叛,滅閩越國,拆除冶城,把居民遷往中原,福州古城一度荒廢。

晉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在吳建置的建安郡地,增設晉安郡,轄地相當於現在福建的東南沿海地區。太康三年,任命嚴高為晉安郡守。嚴高到任後見舊城狹小,不足以聚眾,即著手選擇新址。他原計劃將新城建在白田渡,又嫌不是向南發展,於是以地形圖向著名地理風水學家郭璞求教。郭璞指著舊城南面的小山阜說:“是宜城,後五百年大盛。”

②據考證當時郭璞還年幼,有否此事,尚無定論。郭璞在《遷城記》中寫道:“桑田為海,人事更改……鳥出木空,千載不昧。前有雙眉,重施粉黛。溪澗水來,盡歸於海。主揖其客,客住主在。穩首東日,高山鎮寨……”

③在這裡,郭璞對福州建城的選址作了風水理論的闡釋。他意思說:把海變為桑田,能聚集更多的人居住,

可變荒蕪為繁榮。有樹才有鳥,有樹鳥才有優美的居住環境,這是千年不變的道理,絕對不能毀壞林木花鳥。

城前面有烏石山和於山兩座山,就像是雙眉,必須很好保護山上樹木。林木鬱鬱蔥蔥,就像重施粉黛一般,才能使溪澗裡的水保持清澈,流歸大海。人類與環境,就像主人與客人一樣,主人善待客人,客人住得安穩,主人就很自在。環境保持良好,水清土肥,人們才能生產安居。太陽從東方升起,照耀著高山下的城鎮,這裡是一片繁榮景象。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