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佛家養生靜坐

一、靜坐是最基本的修養方法

在佛學中,把人的日常生活,統歸為四種不同的姿態,就是行住坐臥,稱為“四威儀”。在“四威儀”中,“坐”不過是其中的一個姿勢而已。

要修禪定,不但坐時要定,在行、住、臥也要能夠定才行。不過,在修定的開始階段,以坐的姿勢入門,屬最容易的方法了。

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免不了種種疾病,一切疾病又可分為身和心的兩方面,但我們平時往往只注意身病,不重視心病。實際上,身病的發生,大部分是由於心虛氣弱;而它主要是由於憂思驚怒,心神擾亂所造成。凡貪食、貪得、貪勝等等都足以招致病患,驚傷肝損心,六脈震動,五腑沸騰,因而氣血耗損,風寒暑濕,也都乘虛而來。各種藥石,只能救治身病于一時,假使不從根本治療,那麼雖一時痊癒,而致病的根源未去仍隨時有遭其侵襲的危險。人們在忙於生活,事業之餘,不知設法安定思想,

除卻煩惱,甚至有貪得無厭,縱欲忘身的,如此處處與自己過不去,神志既然渙散,氣血便失調和,因此往往遭受疾病羸弱的痛苦,這是非常可歎可惜的。據研究,人在精神好的時候,可以分泌出一些有益的激素,酶和乙酞膽鹼,這些物質有利於身心健康,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經細胞的興奮調節到很好的狀態。相反,若終日鬱悶憂傷,貪嗔癡疑慢,就會使這種有益激素分泌紊亂,內臟器官功能失調,發生胃痙攣,引起血壓升高,造成冠狀動脈閉塞,特別容易誘發心臟病。所以我們要身體健康,自應去除疾病,要除病就須先補氣,要補氣就須先養性,要養性就須先去除煩惱妄心,使心不動搖,自然精氣內充,抵抗力強,疾病就無從發生了。

靜坐的實踐,可以使我們散亂的心念,逐步歸於凝定,心定則氣和,氣和則血順,不但可以祛病強身,而且可以去除主觀和迷妄,獲得心境的安樂,所以靜坐的確是最基本的修養法。

二、靜坐與人體生理關係密切

定真法師在探討靜坐與生理的關係時指出:人體的構造,是非常複雜精妙的,它能夠成為一個完整的個體,主要是依靠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作用。同時根據生理學的觀點來說,人體結構的最大作用,首先在於生活的維持,兩方面攝取體外的養料和氧氣供給於體內各器官,一方面使體內的二氧化碳和其他廢料排泄於體外。這種物質交換的現象,就是所謂“新陳代謝”。新陳代謝的作用,是沒有一息停止的,

主要是依靠心臟、脈管、淋巴管等迴圈器官來迴圈,使血液不停地運行到全身。心臟包括四個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它是推動血液流動的器官,脈管有動脈和靜脈;淋巴管遍佈全身,與靜脈並行,血液的迴圈與呼吸有密切的關係,呼出二氧化碳,吸進氧氣,使靜脈中的紫色血液變成紅色,再經動脈輸送到全身,血液的體循環一周約需24秒;一晝夜共計3600周,我們呼吸的次數,一晝夜約20000餘次,所吸入的氧氣有380立方尺,這種可觀的工作,我們平時自己並不知覺,假使我們能呼吸正常,血液運行沒有阻滯,身體便能健康,一旦發生阻滯,全身各器官便得病。

靜坐一法,能使大腦皮層的活動趨於鎮靜正常,而促使全身各機構的工作更為順利協調,

同時呼吸因練習而得到調和,借呼吸的功用,使橫膈膜上下動作,腹力也得緊湊,可以逐出腹部的鬱血,返歸心臟,再由心臟逼出鮮血,輸送到全身。這樣,血液迴圈便十分通暢,而新陳代謝的作用也就圓滿,疾病便不易發生,即使偶爾有些不適,也能預先知道,使它不久復原。治病在未發之前,較一般病後而忙於求醫的,其得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三、靜坐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定真法師認為,人身有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我們從事修養,固然兩方面都不可偏廢,但心理方面其實更重要,譬如:內心有所慚愧,頓然面紅耳赤;內心有所憂慮,不覺發白貌悴,這是心理的影響於形體;愉快時五官見聞等感覺優美,而悲哀時,

便完全相反,這是心理的影響於五官;興奮時食欲便能增進,而鬱悶時便減少,這是心理的影響於腸胃;憤怒、嫉妒等不正常的感情起時,能使血液及各部組織中,發生毒素,這是心理的影響於血液,可見心理的力量足以支配肉體。從解剖生理的觀點來說,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也是聯繫、管理和調整神經活動的總機構。巴甫洛夫創立高級神經活動方式“條件反射”學說時,曾利用一條狗做試驗,那條狗一聽到鈴聲,便分泌唾涎,那是經過大腦皮層的活動,轉移到延髓部分唾液分泌中心,再到分泌腺,這也是心理影響生理的一個說明。此外,我們發現往往有些體育家,鍛煉筋肉極其強固,但一旦發生不測的疾病便無法抵禦,甚至有因此成為廢人的,而一般禪師或哲學家,他們往往能借鍛煉心意的修養作用,來驅除病魔,或雖體質孱弱,但由於心力強毅,卻能獲享高夀。由此可見心理對人的健康所具有的影響力簡直大得令人不可思議。

靜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從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歸於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現象向健康更進一步發展。抱著一種平靜的態度,是與注意的分散作鬥爭的唯一方法。同時心理既安寧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體氣和平,祛病延年。

四、靜坐使精神力集中

關於精神力集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借助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用三棱鏡或凸鏡攝取曝光於一焦點,便能起燃燒的功能,這是由於曝光在集中以後,就發生高度的熱力。無情的物質尚且這樣,何況我們有情的精神力!近代佛學界的老前輩楊仁山居士,早年在舊書鋪內發現《楞嚴經》的時候,由於這部經典的內容契機便看得出神,竟不知天色已晚,後經鋪內人的提醒,才發覺已是上燈時候了,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個具體例子。蘇東坡有詩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只有這樣集中心力,全神貫注在一個物件上,作畫便能神化,治學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靜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鍛煉術,默坐澄心,將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得提煉,由精神集中所發生體內陽和之氣,更有補虛導滯乃至重新組織已壞物體的功能。所以凡靜坐功深的,能提起這集中後的全副精神力,貫注於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運用這陽和之氣,來消融陰霾鬱結,使活力、熱力,漸漸發揮其治療的作用。中國古書堯典說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人心,正是習氣之私,道心則是一念之覺,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學禪的人,一心照顧參究,念茲在茲,舉整個心力集中在一人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頂點,忽然一念頓歇,便能湛然洞澈。從這裡可見精神中力量,小可以康強身體,大可以明心見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從練習靜坐開始。

五、靜坐是修定的基礎

在我們人生的歷程中,常不免發生種種苦惱,都由思想紛擾、癡迷不覺而來。譬如迷於財物,往往有因盜竊而犯法的苦;迷於愛情,往往有因失戀而自殺的苦。事已過去,還要攀緣計較,自找麻煩;事尚未產生,卻先比量分別,不肯放鬆。這一切主要是由於缺乏定力的緣故。可見自心放蕩失主,實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轉強,由愚轉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驚濤駭浪中,巋然不動,不被苦惱所迫。我們研究學問,完成事業,處理問題,應付變患,也都非定力不辦。

與定有密切關係的,有戒和慧兩方面,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無上智慧,必由定發,無漏大定,必從戒生。因此清淨持戒,來對治貪瞋癡等煩惱和殺盜淫等惡業,實是修定的重要基礎。定的境界,大有深淺,有入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的上上禪定等。因此修行的方法,也就無量。而且本來在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都可修定,但由於我們散亂的力量很強,在靜中修持比在動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在初下手時,一般都要以靜坐為基礎。在坐時一切放下,身心收斂,外境不擾,內心無礙,身、口、意都安住在清淨的律儀中,自可徐徐入定,所以古人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可見靜坐又是轉迷成覺、得定開慧的一門不可缺少的功夫。

若想瞭解更多佛學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

甚至有因此成為廢人的,而一般禪師或哲學家,他們往往能借鍛煉心意的修養作用,來驅除病魔,或雖體質孱弱,但由於心力強毅,卻能獲享高夀。由此可見心理對人的健康所具有的影響力簡直大得令人不可思議。

靜坐不但在生理方面可以使人大有裨益,從心理方面也能使全身精神歸於統一集中,而促使心理現象向健康更進一步發展。抱著一種平靜的態度,是與注意的分散作鬥爭的唯一方法。同時心理既安寧而正常,思想也清明而愉快,自然又能促使體氣和平,祛病延年。

四、靜坐使精神力集中

關於精神力集中的問題,我們可以借助這個例子來說明:我們用三棱鏡或凸鏡攝取曝光於一焦點,便能起燃燒的功能,這是由於曝光在集中以後,就發生高度的熱力。無情的物質尚且這樣,何況我們有情的精神力!近代佛學界的老前輩楊仁山居士,早年在舊書鋪內發現《楞嚴經》的時候,由於這部經典的內容契機便看得出神,竟不知天色已晚,後經鋪內人的提醒,才發覺已是上燈時候了,這正是精神力集中的一個具體例子。蘇東坡有詩說: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只有這樣集中心力,全神貫注在一個物件上,作畫便能神化,治學便能深造。所以古人說:“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又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靜坐是精神力集中的鍛煉術,默坐澄心,將妄念逐步淘汰,妄念愈得提煉,由精神集中所發生體內陽和之氣,更有補虛導滯乃至重新組織已壞物體的功能。所以凡靜坐功深的,能提起這集中後的全副精神力,貫注於身上病痛的地方,便能運用這陽和之氣,來消融陰霾鬱結,使活力、熱力,漸漸發揮其治療的作用。中國古書堯典說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所謂人心,正是習氣之私,道心則是一念之覺,惟精惟一,正是做精神力的集中功夫。學禪的人,一心照顧參究,念茲在茲,舉整個心力集中在一人疑情上,愈集中力量愈充,力量愈充,集中程度,也愈加深,等到集中到頂點,忽然一念頓歇,便能湛然洞澈。從這裡可見精神中力量,小可以康強身體,大可以明心見性,而下手的方法,只有從練習靜坐開始。

五、靜坐是修定的基礎

在我們人生的歷程中,常不免發生種種苦惱,都由思想紛擾、癡迷不覺而來。譬如迷於財物,往往有因盜竊而犯法的苦;迷於愛情,往往有因失戀而自殺的苦。事已過去,還要攀緣計較,自找麻煩;事尚未產生,卻先比量分別,不肯放鬆。這一切主要是由於缺乏定力的緣故。可見自心放蕩失主,實是世間第一等苦人。只有努力修定,才能由弱轉強,由愚轉智,明辨邪正,有力把持,在驚濤駭浪中,巋然不動,不被苦惱所迫。我們研究學問,完成事業,處理問題,應付變患,也都非定力不辦。

與定有密切關係的,有戒和慧兩方面,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無上智慧,必由定發,無漏大定,必從戒生。因此清淨持戒,來對治貪瞋癡等煩惱和殺盜淫等惡業,實是修定的重要基礎。定的境界,大有深淺,有入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的上上禪定等。因此修行的方法,也就無量。而且本來在行、住、坐、臥的一切時中,都可修定,但由於我們散亂的力量很強,在靜中修持比在動中容易得力。因此修定的人,在初下手時,一般都要以靜坐為基礎。在坐時一切放下,身心收斂,外境不擾,內心無礙,身、口、意都安住在清淨的律儀中,自可徐徐入定,所以古人雲:“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恒沙七寶塔;寶塔畢竟碎為塵,一念淨心成正覺。”可見靜坐又是轉迷成覺、得定開慧的一門不可缺少的功夫。

若想瞭解更多佛學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