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中國,千載史記。中國成為世界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不僅承載了世界文化發展的軌跡,也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貢獻巨大,而那些千年間流傳至今的佛學聖典,真理禪語,更成為了人們口口相傳的經典。
中國十大名寺
1、 白馬寺
位於洛陽城東,號稱“中國第一古刹”,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由官府興建的第一座寺院。它建于東漢明帝年間,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因當年天竺高僧攝摩騰與竺法蘭是以白馬馱佛經、佛像來洛傳教的,故得名。白馬寺是佛教在遼闊中華大地上興起的第一座佛教寺院,被佛門弟子公認為“祖庭”和“釋源”。在白馬寺山門內東側,有碑亭。高3.50米,寬1.15米。 立於至順四年(西元1333年)。文中記述了白馬寺的創建和歷史沿革。撰文者沙門文才,為我國元代著名華嚴大師, 曾被元世祖忽必烈敕命為白馬寺住持,號“釋源宗主”。碑文字體瀟灑工麗,豐神秀骨,
2、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登封縣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此寺建於少室山麓的叢林茂密之處,
3、 龍泉寺
始建於西晉年間,距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李世民曾避難於此,寺院緊鄰陸渾灌渠東幹渠,依山傍水。與國內其他一些佛教寺廟一樣,每座殿的大門兩側都有楹聯。天王殿前的楹聯也很耐人尋味,其上聯是“眾生歡喜佛歡喜”;下聯是“國土吉祥法吉祥”龍泉寺是因泉建寺。相傳,昔日有一外地僧人雲遊來到龍山,因戀山水之勝,欲住此地,苦於無水,是夜,夢山靈告之:爾臥之地即有甘泉。翌晨以錫杖鑿地,清泉果然湧出。水甘冽,澇不溢,旱不涸,飲之可以愈疾,
4、 靈隱寺
位於杭州西湖靈隱山麓,處於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
5、 國清寺
在天臺縣城北5公里,天臺山南麓。為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寺于隋開皇年間由天臺宗創始人智顗創建,智顗去世後,晉王楊廣承其遺意於開皇十八年(598年)建成。以智顗“寺若成,國即清”的遺言,命名國清寺。現存殿宇14座,房屋600餘間,占地1.98萬平方米。主要建築分佈在3條軸線上:中軸線上依次有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西軸線上有安養堂、觀音殿、文物室、妙法堂;東軸線上有齋堂、方丈樓、迎塔樓。寺內外多長松巨樟,周圍五峰環峙,雙澗繞流,景色清幽。
6、 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揚州城區西北郊蜀岡風景區之中峰,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大明寺古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年(601),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奪內,稱“棲靈塔”。塔高九層,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並稱;又因大明寺在隋宮、唐城之西,亦稱“西寺”。
7、 棲霞寺
南朝劉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紹(號棲霞)在攝山結廬而居,“抗跡人外”,與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師友之誼。南齊永明七年(489),明僧紹舍宅為“棲霞精舍”,請智度和尚主持,這就是棲霞寺的起源。唐初將棲霞寺擴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樓閣延袤,宮室壯麗”,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荊洲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並稱四大叢林,是棲霞寺的黃金時代。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間,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武宗時排斥佛教,寺被廢。宣宗大中五年(西元851年)又重建。南唐時高越建舍利石塔,又重修棲霞寺,改稱妙因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名普雲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棲霞禪寺,哲宗元礻右八年(1093年)改稱岩因寺崇報禪院,又名景德棲霞寺或虎穴寺(因棲霞山又名虎穴山),到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恢復棲霞寺的名稱。
8、 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遠在此建寺講學,宣導“彌陀淨土法門”,並創設蓮社。東林寺在唐時達到極盛,有殿、廂、塔、室共三百一十餘間。揚州高借鑒真東渡日本之前,曾來過東林寺,後偕東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遠和東林淨土宗的教義也隨之傳人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慧遠為始祖。東林寺東羅漢松據傳為慧遠手植,古松蒼勁挺拔,碧綠繁茂如蓋。古松旁,有金面金身的彌勒像和韋馱像,正殿神運寶殿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河難、迦葉等塑像,左、右兩殿是十人高賢堂、三笑堂,殿后有聰明泉、石龍泉、白蓮池、清文物、碑刻等物。
9、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西安市西120多公里的扶風縣,建于東漢桓靈之世,距今約有1700餘年歷史。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發掘出釋迦牟尼佛指骨和唐密佛骨舍利供養曼荼羅(壇場),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兩項極為重要的發現。同時還發掘出大批唐代稀世珍寶。法門寺博物館中有展出了許多珍品。法門寺佛指舍利、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斯里蘭卡康提市佛牙寺的佛牙舍利,是僅存於世的三枚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10、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著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說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岩,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由統一臺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回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4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
若想瞭解更多佛學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
高達33.6米。另有清末重塑之木雕釋迦坐像,高約24.8米,金光四射,閃耀奪目,富有宋代守實雕塑之風,此外還有十二圓覺,二十諸天等佛。5、 國清寺
在天臺縣城北5公里,天臺山南麓。為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寺于隋開皇年間由天臺宗創始人智顗創建,智顗去世後,晉王楊廣承其遺意於開皇十八年(598年)建成。以智顗“寺若成,國即清”的遺言,命名國清寺。現存殿宇14座,房屋600餘間,占地1.98萬平方米。主要建築分佈在3條軸線上:中軸線上依次有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西軸線上有安養堂、觀音殿、文物室、妙法堂;東軸線上有齋堂、方丈樓、迎塔樓。寺內外多長松巨樟,周圍五峰環峙,雙澗繞流,景色清幽。
6、 大明寺
大明寺位於揚州城區西北郊蜀岡風景區之中峰,是集佛教廟宇、文物古跡和園林風光於一體的遊覽勝地。大明寺古有揚州第一名勝之說。大明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間(457-464),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年(601),文帝楊堅六十壽辰,詔令在全國三十個州內立三十座塔,以供奉舍利(佛骨)其中一座建立在大明奪內,稱“棲靈塔”。塔高九層,因寺從塔名,故“大明寺”與“棲靈寺”並稱;又因大明寺在隋宮、唐城之西,亦稱“西寺”。
7、 棲霞寺
南朝劉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紹(號棲霞)在攝山結廬而居,“抗跡人外”,與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師友之誼。南齊永明七年(489),明僧紹舍宅為“棲霞精舍”,請智度和尚主持,這就是棲霞寺的起源。唐初將棲霞寺擴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樓閣延袤,宮室壯麗”,與山東長清的靈岩寺、湖北荊洲的玉泉寺、浙江天臺的國清寺,並稱四大叢林,是棲霞寺的黃金時代。唐高宗上元(674-676)年間,改功德寺為隱君棲霞寺,武宗時排斥佛教,寺被廢。宣宗大中五年(西元851年)又重建。南唐時高越建舍利石塔,又重修棲霞寺,改稱妙因寺;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名普雲寺。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改名棲霞禪寺,哲宗元礻右八年(1093年)改稱岩因寺崇報禪院,又名景德棲霞寺或虎穴寺(因棲霞山又名虎穴山),到明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恢復棲霞寺的名稱。
8、 東林寺
東林寺位於廬山西麓,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發源地。東晉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遠在此建寺講學,宣導“彌陀淨土法門”,並創設蓮社。東林寺在唐時達到極盛,有殿、廂、塔、室共三百一十餘間。揚州高借鑒真東渡日本之前,曾來過東林寺,後偕東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遠和東林淨土宗的教義也隨之傳人日本,至今日本東林教仍以廬山東林寺慧遠為始祖。東林寺東羅漢松據傳為慧遠手植,古松蒼勁挺拔,碧綠繁茂如蓋。古松旁,有金面金身的彌勒像和韋馱像,正殿神運寶殿供有釋迦牟尼、文殊、普賢、河難、迦葉等塑像,左、右兩殿是十人高賢堂、三笑堂,殿后有聰明泉、石龍泉、白蓮池、清文物、碑刻等物。
9、 法門寺
法門寺位於西安市西120多公里的扶風縣,建于東漢桓靈之世,距今約有1700餘年歷史。1987年4月法門寺地宮發掘出釋迦牟尼佛指骨和唐密佛骨舍利供養曼荼羅(壇場),這是具有世界意義的兩項極為重要的發現。同時還發掘出大批唐代稀世珍寶。法門寺博物館中有展出了許多珍品。法門寺佛指舍利、北京西山八大處靈光寺的佛牙舍利、斯里蘭卡康提市佛牙寺的佛牙舍利,是僅存於世的三枚釋迦牟尼真身舍利。
10、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是中國古代建築物之一,大雄寶殿石柱上有副對聯:"經始溯唐朝與開元而並古,普光被夏島對太武以增輝。"這副對聯將寺廟開基的年代和地理位置說得清清楚楚,那就是說寺廟在唐朝就有了,距今也有1200多年;寺廟對著南太武山,真是風水寶地。據說該寺是唐代首先到島上開發的陳氏族人所建,五代時,稱泗洲院,宋初叫無盡岩,後該名叫普照寺. 普照院,元代至正年被毀,明洪武時重建,明末又毀於兵火,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84年,由統一臺灣的施琅將軍重建。因與浙江普陀山普濟寺同觀音菩薩,又地處普陀山之南,故稱南普陀寺,是目前國內僧人較多的寺廟。南普陀寺坐子向午,依山面海,呈中軸線遞次向上,主體建築有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向左右對稱展開,依次層層升高,層次分明,俯仰相應。東西二側依次升高的廡廊,回護著三殿,形成一個整體,雄偉壯觀。南普陀寺原為"臨濟宗"一派世襲主持,1924年起,該為十方叢林選賢制,選撥賢者為方丈。
若想瞭解更多佛學和自己的運勢,解除煩擾,百事順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