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是東亞文化圈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起源於中國,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端日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女兒節、艾節、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節、蒲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送離五瘟神,驅除瘟疫的節日。
春秋戰國後人們為紀念在這一天為國投江殉難的屈原,開始流行包粽子、劃龍舟以及插艾蒲、戴香包、飲雄黃酒、掛長命縷等習俗。北方一些地區還有少女要佩靈符,簪榴花,已嫁女要回娘家省親,故又稱為“女兒節”。福州也有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討要夏衣的風俗,娘家就將準備好的夏衣送給回娘家的女兒。
關於為什麼端午節又叫女兒節,史書中有兩種說法:
1、第一種說法是為紀念傑出女政治家武則天。
相傳唐朝武德六年(西元624年)的端陽節這一天,蜀北重鎮利州(今四川廣元)城外嘉陵江一“江潭”之處,有一官船正蕩槳於此。船上管弦悠揚、歌舞輕曼。忽然,天上烏雲密佈,江面波翻浪湧。只見一道電光霹靂一閃,從江心猛然騰出一條金龍來。
槳櫓款款,風和日麗,一切是那樣的寧靜而又安詳,好像剛才什麼也沒發生一樣。都督夫人回去不久便有了身孕,後來生下了一個女嬰,再後來這個女嬰長大成人在歷經了一段艱辛後就成了中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傑出的女政治家、代唐而主天下的大周朝“金輪聖神皇帝”武則天。
唐時的利州為紀念在此誕生的這位傑出的女性,
2、第二種說法是出嫁女歸寧的節日。
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在中國,春節是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其實,端午節叫女兒節還有一種解釋,很多人不知道。古人認為,惟初太極,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太極生兩儀,這兩儀就是陰陽。陰和陽是相對的,如男和女相對一樣,因此古人在許多問題的設計上都是二極思維,在節日設計上也是這樣,所以一年有男人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