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又叫屬相,是中國與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包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我們從出生的時候就會擁有屬于自己的生肖,我們的性格命運也和我們所屬的生肖有一定的關系。那么你是否有好奇過十二生肖是什么,最早又起源于哪個朝代?距今又多久了?
十二生肖最早起源于哪個朝代?距今多久?
十二生肖,又稱十二屬相,是我國民間特有的計算年齡的方法。它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我國的民俗產生了很大影響,甚至關系到人們的婚姻、生育等大事。例如,舊時男婚女嫁就很注重男女生肖,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的說法,生肖相克經常破壞了人們的美滿婚姻,造成一出出人間悲劇。又如,龍年新生兒的出生率特別高,因為許多人都希望得到龍子龍孫。
十二生肖是與十二地支相聯系的。
十二地支的出現最早,在商代人們就把黃道(即古人想象中的太陽周年運行的軌道)附近的天空分成十二等分(即十二宮),用子丑寅卯等十二個漢字來命名,這就是后來的十二地支。太陽經過每一宮的時間為一個月,于是十二地支最初是被用來紀月的。
西周春秋時期,開始有了十二種動物與地支的對應關系。如《詩經·小雅·吉日》中有“吉日庚午,
根據前些年出土的馬王堆帛書可以推知,在戰國時期,人們不但用干支紀月、紀日,而且已經開始直接用來紀年。到了東漢元和二年(85年),政府正式頒布法令通行干支紀年。
出現了干支紀年,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第11號秦墓的出土文物中,發現了上千支竹簡,
結語:十二生肖最早至少起源于先秦時期,大致距今又兩千多年。是不是又學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