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頁 搜索 分類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傳統命理 » 八卦

古代年龄称谓:古代年龄称谓的含义及来历

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常常会碰到一些表示年龄称谓的词,像“豆蔻”“弱冠”等比较常见的词,大家一般都知道它们的意思,但像“标梅之年”词等大家可能就比较陌生了。其实古代的年龄称谓名目繁多,而且来历也很有意思,着实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下面,就让小编详细地向大家讲解古代年龄称谓的含义及来历吧。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三日
旧俗小儿出生三日,设筵招待亲友谓之“汤饼筵”,也作“汤饼宴”、“汤饼会”。语出刘禹锡《送张盥诗》:“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引箸举汤饼,祝词生麒麟。”

初度:指小儿周岁
语出清代文学家程允升《幼学故事琼林》。后来亦泛指生日为“初度”,如六十岁生日称为“六十初度”。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一岁
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如牙牙学语,因亦指小孩过程子开始学话。清袁枚《祭妹文》:“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周晬,指婴儿周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束发:指青少年
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另外称小孩的还有:
幼学:十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外傅之年:儿童十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舞夕之年:少年十三至十五岁。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郑玄:“成童,十五以上”。

九龄:为9岁。

黄口:十岁以下。

指数之年:儿童九岁。

教数之年:指儿童九岁。
外傅之年:指儿童十岁。
舞勺之年:指儿童十三岁。
以上三个皆出自《记》。

下一頁
推薦給朋友吧!
搜索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