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運勢

風水的理論淵源之一:陰陽五行觀是什麼

風水學是一種傳統文化現象,一種廣泛流傳的民俗,一種擇吉避凶的術數,一種有關環境與人的學問,是理論與實踐的學說。在現代理論看來,風水學是地理學,天文學,數理學等一些學科的綜合。

本期的風水入門知識帶你去瞭解風水的理論淵源之一:陰陽五行觀是什麼。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出發點。正如謝遐齡所說,“不通陰陽五行學說,不讀廿五史之《律曆志》、《天文志》、《五行志》而欲談中國文化,恐怕終究是隔霧看花、隔靴搔癢,

很難做出切實的成績來。” 

陰陽五行學生起源于春秋戰國時,到戰國末期,己經成為相當成熟、相當完備的理論體系。成書於這一時期的《國語》、《左傳》中,陰陽五行觀念已很明顯。《國語。周語上》一記伯陽父語:“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亡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今三月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

這是以“陰陽”觀念來解釋“地震災異”。同樣,《國語·魯語》記展禽語:“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木正曰句芝,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薄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後土。”另外《左傳·昭辯二年》記史墨語:“天有三辰,地有五行。”

成書于戰國時期的《洪範》(參閱劉節《洪範疏證》,《古史辨》第五冊)首列五行,“初一,曰五行”,並記五行之序、五行之性、五行之味如下:“一曰水,二曰火,三日,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從上可見,到戰國末期,陰陽五行學說已經成熟了,這正是後世產生風水術的理論淵源之一。